陶文铨:坚守三尺讲台 谱写“西迁精神”

50年来,他扎根西部,教书育人。

如今他年过八旬,依然坚守三尺讲台。

他是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值传热学专家、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陶文铨,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领域。

2.png

在“祖国万岁——科技工作者诵读爱国诗篇及原创征集”活动中,陶文铨先后朗诵了《惜别》、《少年中国说》两首诗歌,感情充沛、铿锵有力,表达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深情祝福。

陶文铨出生于人杰地灵的江南水乡——浙江绍兴。读高中时,他被交通大学毕业的钱学森的报国故事深深打动。1956年,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交通大学迁往西安。“交大迁到哪里,我就考到哪里。”就这样,他成为了交通大学西迁后首批到西安报到的学生。

1956年9月10日,交通大学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学校没有因为迁校而晚开一天学、迟开一门课、少开一个实验,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伟大迁徙”。

当时的教室是用茅草搭建的,冬凉夏热,陶文铨和同学们只能坐在长条凳上听讲座,但老师们的精彩报告深深触动着他,立志要用知识报效祖国。

——1962年,西安交大本科毕业的陶文铨,考入了我国第一批公开招考的研究生,师从留美学者、西迁教授杨世铭攻读传热学。研究生毕业后留在热工教研室任教。

——1980—1982年,他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热学实验室进修,师从国际著名学者、教授斯帕罗及帕坦卡学习强化传热技术及传热问题计算机仿真的技术。回国后,陶文铨继续在西安交大热工教研室任教,一直潜心从事传热强化与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两个分支领域的研究。

——1986-1996年,陶文铨在西安交大主办了我国第一个计算传热学讲习班,牵头组建了热质传递数值预测科技创新团队,随后创建热流中心。他根据国际上数值模拟研究的发展动向,及时提出了流动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的新方向,经过多年的努力,使我国在流动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

在陶文铨的记忆里,当年考上交通大学来西安的时候,马路两边的梧桐树还像他手臂那么粗,现在已经是参天大树了。夏天走在学校,能充分感受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如今,当年英气勃发的江南少年,已是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就连“吴侬软语”的绍兴乡音也淡忘了,夹杂了粗矿硬朗的陕西腔调。

在黄土高原的63个春秋,陶文铨同交通大学的广大师生一起,为国家建设、西部科教事业奉献青春年华、智慧力量,谱写了“西迁精神”的时代凯歌。

“交大西迁,扎根黄土仍然枝繁叶茂,我便是这棵西迁大树上的一片小叶。”陶文铨时常这么说。

从196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开始,除了出国进修的两年外,陶文铨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在他教过的万余名学生眼中,他是从不缺席的“劳模”教授。

在交大师生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有一次,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正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访问的陶文铨,特意提前归来,从机场直接赶到教室给同学们上课;还有一次,陶文铨上午做完白内障手术,下午就去给学生上课。

每次上大课,陶文铨都会提前到授课的阶梯大教室,阶梯教室是一个能容纳几百人的大教室,来听陶文铨讲课的学生非常多,经常座无虚席。于是,他就买了20个小马扎,每次上课前让学生摆好。坐着小马扎认真听讲的学生,成为陶文铨课堂上独有的风景。

陶文铨讲课很有特色,重点突出且信息量大,深受学生欢迎。在对本科生的教学中,他注意引入新内容,并且常常通过采用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研究生课程则加大新内容的比例;对博士生的课程,每次都要更新15%到20%的内容,还特意引入一些有分歧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

他指导的学生中涌现出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位长江学者、5位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4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既“不能耽误学生的一堂课”,又要做科研、推动研究成果落地,陶文铨像挤海绵一样挤时间。交大能动学院压缩机工程系余小玲老师介绍:“陶老师被称为‘九三学社’,晚上工作到凌晨三点,而早上九点又准时到达实验室。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的背后,我看到的是热爱。”

在2007年到2011年间,陶文铨带领科研团队先后发起召开了有关强化传热及传热问题计算机仿真的两个国际会议,由于会议的成功,现在已经成为每两年一次的国际系列会议,轮流在世界各地举行,使国际传热学界盛会中增添了更多活跃的“中国身影”,将我国热流学科研究推向世界前沿。

近30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及国家级荣誉;34项国家发明专利;30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一组组数字、一项项荣誉,是陶文铨一生投身科学、奉献祖国的最有力见证。

在西安交大校园里,人们时常看见一个年迈的老者,背着黑色的双肩包,走在梧桐道上。路过的学子总会主动向他问好,“陶院士好”“陶爷爷好”。“但我最喜欢听学生说‘陶老师好’。”陶文铨说,“我喜欢老师这个称号,给学生讲课是幸福!”

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之后,陶文铨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说,老一辈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名利的淡泊、对青年的提携,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要能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在科研上取得成果。”

对于陶文铨而言:“国为重,家为轻;育人为重,得失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著书立说,他始终不忘报效祖国的初心,数十年如一日为之付出所有。

在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陶文铨感慨万千:“我年轻时候的事情还历历在目,那时新中国欣欣向荣。国家迎来改革开放,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现在的青年学生面对着更大的挑战,他们身上的责任更加重大。我希望青年学生珍惜好时代、珍惜好时光,为我们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604号-4    海淀分局备案110108464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主办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技术支持

闪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