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平:医者仁心 大爱无疆

陈孝平——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

他是“祖国万岁——科技工作者诵读爱国诗篇及原创征集”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为了朗诵好诗歌《祖国颂》,从发音、语调到节奏,他都力求完美,就像在手术台前一样严谨认真。

从医40余年,陈孝平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个精彩的的感人故事。

7.jpg

从“赤脚医生”到医学专家

1953年6月,陈孝平出生于安徽省阜南县郜台乡。年幼的时候,家中的两位亲人因心脏病和急性肠梗阻先后离世,医疗水平的落后和抢救的贻误,让他意识到行医救人的重要性。

1966年,13岁的他刚上了一年初中,就到农村劳动锻炼。1969年,他在公社医院培训3个月后,被组织安排当赤脚医生。当时他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是随老师到田间地头挖中草药,为百姓看病开药。

1970年6月的一个晚上,组织通知他到县医院体检,说有一个上大学的指标。陈孝平连夜骑自行车赶路35公里,参加了第二天一早的体检。当年8月,他接到蚌埠医学院录取通知。从此,“赤脚医生”走进了专业队伍。

1979年陈孝平考上同济医学院研究生,师从我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院士。

他回忆,当时肝脏手术是大手术,他从未见过,对此非常好奇,而全国只有同济医学院招肝脏外科专业的研究生。擅长解剖的他,专业课考了第一名。

以医者仁心换得病人安心

同事朋友眼中的陈孝平总是在忙碌,早上7点到医院,用一到两个小时处理紧急突发情况,一般9点半进手术室,有时连做2至4台手术,每天除了早上查房,下午、晚上一定会去病房转转。一个手术病人,术前、术中、术后,陈孝平一天至少要亲自检查3次。

即便是出差在外,他也会准时打电话了解病人的情况。出差归来的第一件事,他往往不是直接回家,而是拖着行李箱到医院看望病人。

上世纪90年代初,同济医院肝脏外科还没有重症监护病房,重病号做完手术后,只能住在手术室里观察。陈孝平在手术台旁搭了一张床,晚上睡在那里,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随时抢救治疗。“只有病人安全了,我才能放心离开。”他说。

熟悉陈孝平的病人都知道,除手术之外,他还是个“B超医生”。他对所有主刀的病人,都要亲自看B超的动态影像,而不是只看纸质报告。

每周,他都有固定的读片时间,“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应该先看片,再看报告”。

对每一个术前病人,陈孝平不仅亲自检查看片,还要求他们把各种检查结果都带进手术室,随时调看,避免失误。他也因此为病人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勇闯“禁区”谱写生命奇迹

2009年11月3日,一场不寻常的手术正在进行。同济医院外科手术室,一位普通的母亲为割肝救子日行10公里减去脂肪肝,正在接受亲属间活体肝移植。与手术同步,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暴走妈妈”的手术,全国亿万人为术中母子揪心。

这场陈孝平主刀的肝移植手术历经漫长的14个小时,最终母子平安。在业内,器官移植是外科手术的“王冠”,肝移植更以手术难度高被称之为“王冠上的明珠”。在国内,亲属间辅助性部分活体肝移植从理念到实践,都由陈孝平教授首创。

切开、暴露、分离、止血、结扎……缝合,陈孝平执着于手术的每一个规定细节和流程。方寸之间,一把手术刀游刃有余,在肝脏手术“禁区”谱写生命奇迹,40余年,他做了1万多例肝脏疑难手术。

有人称他是“手术刀尖上的舞者”,陈孝平认为,这既是对外科医生的赞扬,也是一种激励和誓言。

他说:“作为一名医生从事科学研究,必须坚守救死扶伤的初心,解决一些临床疑难杂症问题。”陈孝平说,临床攻关就是要做到把别人治不好的病治好,别人能治好的病治得更好。

为世界医学提供中国智慧

“跟着国外走,永远只能做老二。”陈孝平说,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条件有了大幅提高,我们不能一味盲目模仿国外的技术。陈孝平站在肝脏外科历代前辈的肩膀上,勤奋思考,勇于实践,一步一步脚印,每一步都镌刻着他对疾病的思考、对生命的专注。

在科研领域,他首次提出急性代谢性肝病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的理论,并创建可供临床应用的手术方式;首个提出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论;建立了三项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和一项肝移植术……

一个个“经典医学论断”被陈孝平教授彻底推翻,一项项“空白”被填补,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均已应用于临床并推广到全国,数百万患者因此受益。极大地推动着中国肝脏外科的迅猛发展,为世界肝胆胰治疗做出了自己原创的贡献。

2014年12月4日,全球科技领域顶级权威杂志《自然》出版专辑,介绍他在肝胆胰外科领域中取得的成就,文章中评价道,“陈孝平教授对肝胆胰疾病的治疗做出了救世贡献,是国际肝胆胰技术改进和创新的领导者”。

“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波澜壮阔的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才能让知识发挥更大作用,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陈孝平认为要全心专注于医学科学事业,孜孜追求,忘我工作,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在爱国奋斗中书写精彩人生。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604号-4    海淀分局备案110108464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主办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技术支持

闪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