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恭义:建造永世留存的“中国桥”

纵观世界桥梁建设史,上世纪70年代以前要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而到了21世纪,则要看中国。一座座世界级桥梁相继落成,让中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

正是源于心中的自豪, 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徐恭义,特意为“祖国万岁——科技工作者诵读爱国诗篇及原创征集”活动,朗诵了《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4.png

“我是个幸运儿!”

1984年,徐恭义从西南交大毕业,进入中铁大桥院工作。恰逢我国改革开放和交通基础建设的迅猛发展时期,当时最流行的一首歌,叫《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中唱到“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徐恭义回忆,这首歌深深感染了刚参加工作的他。早年住房狭小,他养成了去办公室加班、学习的习惯,每晚直到门卫拉闸锁门才离开。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15年。

“应该说,正是那段艰苦的岁月磨砺了我潜心科研的意志和决心。”

徐恭义扎实的学术功底,加上严谨的工作态度,引起了杨进、方秦汉等老一辈桥梁大师的注意,给予他悉心、全面、深入的指导。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的业务水平突飞猛进,很快就将桥梁设计专业技术工作融会贯通。

“我是个幸运儿!”徐恭义十分庆幸自己遇到了让他受益一生的领路人,赶上了建功立业好时代。

一座桥,一件精品

投身桥梁设计30余年,徐恭义用一次次创造性的设计见证着“中国桥”的时代跨越。

汕头海湾大桥、西陵长江大桥、澳门西湾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提起徐恭义的作品,国外工程师尤为羡慕和佩服,年龄相仿的美国工程师干了30年修了3座桥,而徐恭义主持设计的桥梁不仅数量多,含金量也高:

——汕头海湾大桥,中国第一座大跨度现代悬索桥。其预应力混凝土主梁跨度居世界第一,10余项技术国际领先,开辟了中国现代悬索桥时代。

——西陵长江大桥,国内第二座现代悬索桥。徐恭义与团队一起研究设计全焊接钢箱梁悬索桥,首次实现公路桥梁一跨过江,为三峡大坝按期截流提供了运输保证。

——澳门新地标澳门西湾大桥,集轻轨铁路和高速公路于一身。创造箱内行车的全新结构、双层全混凝土结构承载和斜拉桥跨度等多个世界第一

——镇江五峰山长江大桥,世界第一座高速铁路悬索桥。首次使铁路桥梁实现一跨越过长江天堑,这一高铁重载悬索桥技术世界领先,全面超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是徐恭义的得意之作、心血之作。为了不影响长江航运,他设计了1700米一跨过江。这座世界最大跨度双层公路悬索桥,不仅集成了我国桥梁设计、制造和原材料生产完全自主的核心技术,还在悬索桥钢桁梁中首次使用了全焊接工艺。

徐恭义说:“刷新一个世界纪录的同时,让行业的方方面面都提升,实现全产业链跃升,是他身为桥梁设计师的使命和追求。”

“我要建造留存永世的桥梁”

“我要建造留存永世的桥梁”,这是古罗马的一篇碑文,也是徐恭义非常欣赏的一句话。

他深知,桥梁长期服役在复杂、恶劣的腐蚀环境中,只有在实用经济之上更注重耐久性,才能实现安全运营,建造出“永世流传”的桥梁。

为此,不论是跨越江河,还是跨越山谷,徐恭义主持设计的50余座不同技术类型的特大型桥梁,都力求安全、适用、经济、美观。中国的现代悬索桥技术,也从徐恭义所在的中铁大桥设计院起步,历经落后追赶,直至超越引领,用25年时间,走过别人100年的技术历程。

现在,世界排名前10位的跨海大桥,6座在中国;世界排名前10位的斜拉桥、悬索桥,7座在中国。

作为我国桥梁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徐恭义在世界桥梁工程界也鼎鼎有名。 2018 年 6 月,他获得了桥梁工程技术界的“诺贝尔奖”——美国约翰·罗布林终身成就奖,成为第一位获奖的中国人,也是最年轻的获奖人。同年10月,他荣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国际杰出成就奖”,也是获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桥梁建设的需求极大。“我们实践锻炼的机会比国外工程师周期更短,项目更多,所以成长速度更快。”徐恭义表示,桥梁工程师能在幸运时代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是历史的垂青。

徐恭义对桥梁工程有一份执着的热爱,以及一份近乎宗教信仰般的虔诚。每座大桥从勘测设计到建成运营要经历8-10年,作为桥梁设计工程师,徐恭义饱尝了其间的艰辛和困难,但乐在其中。

目前,徐恭义担任总设计师的3座超级大桥在云南、湖北和江苏同时施工,他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多个城市,就像他的偶像阿甘一样。

《阿甘正传》是徐恭义最喜欢的电影,他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位地地道道地的“阿甘”,不比别人聪明,所以要一直跑,才能跑到别人前面去。他常常以此与桥梁同行们共勉!

“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最得意的作品,每一座桥回头看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徐恭义仍在为追求完美而不断努力奔跑。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604号-4    海淀分局备案110108464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主办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技术支持

闪联传媒